post 105, 2025-08-10 得示贴,官奴帖,奄至帖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官奴小女玉润病来十余日,了不令民知。昨来忽发痼,至今转笃,又苦头痈以溃,尚不足忧。痼病少有差者,忧之燋心,良不可言。顷者艰疾,未之有良由。民为家长,不能克己,勤修训化,上下多犯科诫,以至于此。民唯归诚待罪而(已),此非复常言常辞。想官奴辞以具,不复多白。上负道德,下愧先生,夫复何言。 奄至此禍。情願不遂。緬然永絕。痛之深至。情不能已。況汝豈可勝任。奈何。奈何。無由敘哀悲酸。
post 413, 2025-08-10, 快雪时晴帖
细读快雪时晴帖,可以发现,赵孟頫的源头就在这儿。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post 412, 2025-08-08, 二谢帖
此帖融合行、楷、草多体,方折与圆转并存,线条粗细对比显著,如“左”字粗线达细笔十倍,字势欹侧灵动,节奏张弛有度。 二谢面未比面,迟诼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post 411, 2025-08-07, 丧乱帖
《丧乱帖》是王羲之为表示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所作。叛军作乱,王家在琅琊的祖坟遭到兵火破坏,时年五十余岁的王羲之书道已然大成,却无力为祖宗做些什么,心中难过之极,写出的字全都由心而发,遂写作信札《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王羲之痛苦不安的情绪。因作者无意于书法,故字迹越见自然,这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post 409, 2025-08-04, 羲之数帖
初月二日羲之頓首。忽然今年感兼傷痛切心。奈何奈何。念君哀窮不已。羲之皇恐。 侍中書白。涂侯遂危篤。恐無復冀。深令人反側。 發瘧,比日疾患,欲無賴。未面邑邑,反不具,王羲之〔白〕。 四月廿三日羲之頓首,昨書不悉,君可不?腫劇憂之,力遣不具。 得告,承長平未佳,善得適適,君如常也。知有患者,耿耿。念勞心,食少,勞甚頓,還白不具。王羲之再拜。 事长毕,举宅陨绝。当复奈何!穆桓不可忍见,但有塞鲠。
post 408, 2025-08-03, 羲之数帖
得书帖 廿二日羲之報,近得書,即日又得永興書,甚慰,想在道可耳。吾疾故爾,沈滯,憂悴解日。面近不具。羲之報。 一日一起帖 吾昨得一日一起,腹中極調適,無所為憂,但顧情不可言耳。 不快帖 知足下连不快。何尔?耿耿!差将适。吾积羸困,而下积日不断。情虑尚深,殊 乏自力。不能悉。 丹杨帖 知比得丹杨書,甚慰。乖離之歎,當復可言。尋答其書,足下反事復行,便為索然,良不可言。此亦分耳,遲面具。 有书帖 昨近有书至此,故不多也。迟其书,不悉耳。羲之白。 灵柩帖 兄靈柩垂至,永惟崩慕,痛貫心膂,痛當奈何計
post 407, 2025-08-02, 羲之昨书帖州民帖
四月廿三日羲之頓首,昨書不悉,君可不?腫劇憂之,力遣不具。 州民王羲之死罪:贤弟逝没,甚痛。奈何!白牋不备太尉,门左不可言。同此酸慨!王羲之顿首
post 406, 2025-08-01, 羲之奉告帖小祥帖
羲之白:奉告慰,反側。伏想比安和,伯熊過見之,悲酸,大都可耳,惟垂心,羲之平平,一日白比具。 二月廿日羲之頓首,二旬期等小祥,日近傷悼深至,切割心情,奈何奈何。近得告為慰,力及數字,王羲之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