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shj

post 159, 2024-02-26, 松江宝云寺记 2

明末清初有个顾炎武,号亭林。所以人也称顾亭林。顾炎武生活在明末清初苏州。而松江宝云寺在上海(当然顾炎武时代还没有上海)。应该是顾炎武慕名而号亭林。碑中的顾亭林,本名顾野王,字希冯。南朝时陈朝人氏。和顾炎武相差了一千年。 我在网上搜“松江宝云寺”意外的发现我去年发在网上的临本。列在第四。 松江宝云寺碑是我最喜欢的赵的作品之一。此碑写于赵孟頫60岁左右,是他书法技艺的巅峰时期。此碑为行楷。笔意流畅无窒碍。结字十分得体,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实为佳品。  

post 157, 2024-02-20 十七帖 (4)

旃罽帖 药草帖 青李来禽帖,青李、来禽、樱桃、日给滕,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不生。此贴为小楷。古朴不易临。不知为何收录于草书集帖中。 胡桃帖 清晏帖 虞安吉帖

post 156, 2024-02-19 十七帖 (3)

王羲之的“同生帖”中。未婚的小儿指王献之。此帖是写给益州的一位朋友。 谯周帖写得更像真书。 讲堂帖说明王羲之也会作画。可惜没有任何留世之作。  

post 155, 2024-02-18 十七帖 (2)

今天得一书家朋友妙笔。摘抄得是孙过庭对当时得一种书法态度的批评。深得我心。其曰“曾不傍窥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讲的是临习前人的重要性。如果不临习前人,而“任笔为体,聚墨成形”。结果就是“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

post 154, 2024-02-17 十七帖 (1)

大学时得羲之十七帖。我的老同学周文昌借去。他如获至宝,不断临习。多达一百多遍。十分佩服他的投入。十七帖26页。临一遍得花5个小时左右。况且一般不可能连续写。想象一百遍得投入多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