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18, 2023-08-01 光福重建塔记
《光福重建塔记》,纸本,本幅纵28.6cm,横284cm,全卷29cm×377cm。署款“至治元年(1321年)二月望日建”。 光福寺位于吴县邓尉山龟峰,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寺内原塔至元代已石瓦堕废,延佑元年由僧众化缘重新建造,于次年五月竣工,至治元年立碑记,住持沙门了清撰写碑文,赵孟頫书并篆题。 卷后有董其昌、司马通伯等题跋。
《光福重建塔记》,纸本,本幅纵28.6cm,横284cm,全卷29cm×377cm。署款“至治元年(1321年)二月望日建”。 光福寺位于吴县邓尉山龟峰,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寺内原塔至元代已石瓦堕废,延佑元年由僧众化缘重新建造,于次年五月竣工,至治元年立碑记,住持沙门了清撰写碑文,赵孟頫书并篆题。 卷后有董其昌、司马通伯等题跋。
继续写仇锷墓志铭和史晨碑。 说起史晨碑,此碑分两面刻石。史称史晨前碑和史晨后碑。前碑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也称“鲁相史晨孔庙碑”。后碑刻”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通常称”史晨后碑”。我先临的史晨后碑。我下面的隶书第二页中间”静观“闲章处为后碑的结束, ”前碑“的开始(“建宁二年三月”)。 史晨碑线条起笔的“蚕头”意味并不十分明显。但它对磔笔处的“燕尾”却非常地着重。一波三折的特色也较为典型,其用笔或平出,或上挑,或方折的变化尤为丰富,均收到了精妙婉丽的艺术效果。我自己临的时候,因为写得快,燕尾的处理不是很着重。史晨碑的结字有人评其为外松内紧是很有道理的;象“晨”字就是很好的范例;假如从“晨”字结体四个边角上来看它的内部,就会明白无误地发现外围四条向里倾斜内聚的边线是如何导致内部产生紧迫感的;但它同样也使四个边角产生了外张之势。我写的比较快。一页纸80个字,我用15分钟写完。
心经 这是今年3月份写的心经。是从圣教序中摘出来的。本想带回国。无奈这一大张写不下。落款也没有地方。暂时搁着。
闲来临写王福庵文心雕龙节录。王福庵隶书是走的古隶一路。古隶和今隶的区别是前者有横直而无波势。也就是蚕头燕尾不明显。古隶刚刚从篆书脱胎,所以还有篆书的味道。 大舜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谟所析,义已明矣。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舒文载实,其在兹乎?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尧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风之诗,其二文,辞达而已。 本幅字的尺寸是36英寸X24英寸。字较大。
今天继续写仇锷墓志铭和史晨碑。”感“字很明显是从兰亭序而来。”释“字已经是草体,但又不违和。赵此时的字厚重,随心所欲而字字经典。写此碑时,赵孟頫64岁,是他离世前两年。可以说是他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很多趋炎附势之徒说他的字妩媚,暗示他”无骨“。这么厚重的字,不但骨气充塞,而且气血跳跃,荡气回肠。 史晨碑的断连很有考究。比如“春”“奏”字,一撇一捺是断开的。“东”“本”的一竖上面是一个点连向下面的竖。“咸”字的“戈”的斜钩也是断开的。这样的处理很有观赏性。“欠”部的左撇一般是演绎成一竖,这样衬托出右面的捺的飘逸。
回到圣市。昨日路遇滂沱大雨。到家后又有大雨滂沱,路面积水竟然倒灌到邻居家里。帮他家地下室清理完积水,已经很累了。 继续仇锷墓志铭。 可以感觉赵孟頫写这篇墓志铭的时候,这根笔已经用了一段时间。笔锋难聚,但是在他手里,腐朽可为神奇。可见他调锋的功力。他挥洒自如,是典型的行楷做法。其中的“至”“是”并非楷书。后面“释”竟然是草书。 前一段时间临史晨碑,刚刚开始就因某种原因断了。今天重拾。 史晨碑和曹全碑,礼器碑属于规整流丽之典范。是东汉时作。隶书发展到东汉已经比较方正成熟。方朔《枕经金石跋》说:“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杨守敬《平碑记》说:“昔人谓汉隶不皆佳,而一种古厚之气自不可及,此种是也。” 清代书法家王澍言:”学汉隶者,须始史晨以正其趋,中之乙瑛以究其大,极之礼器以求其变。“ 所以建议从史晨碑开始,然后学习乙瑛碑,最后再学习礼器碑。 史晨碑俊朗飘逸。对史晨碑的临习体验是。折多为圆。比如第一个相。点的点缀作用明显被强调。比如气的中间变为点,之的上部变为点。而得写法借鉴得篆书。公的右上点捺的上翘。这些都是字形飘逸的绝佳处理。
今日比较匆忙,因为马上要去多伦多办事。明后天没有机会练字。 刚刚开始写赵孟頫的仇锷墓志铭。这也是赵孟頫晚年的作品。他的楷书用笔流畅,但又中规中矩,法度森严,其结体俊秀飘逸,几乎无瑕疵可言。 “建闽海道肃政廉访”原作已损缺,为后人补上。补上的字很完美。 我哥刚刚教会我用photoshop自己做框。我在下面也加了一个自己做的框。
今天把福神观记写完了。还学会了如何用photoshop做边框。 文中所记崔汝晋,和赵孟頫是世交。赵孟頫的孙女嫁给了崔汝晋的孙子。 赵孟頫这幅作品,受李北海的影响较多。字里行间透出李北海的味道。李北海的行书学自兰亭。而赵孟頫在兰亭上下过多年功夫。自我看来,李北海的结构比之赵孟頫还稍逊一筹。赵孟頫学李北海可谓买椟还珠。我现今还无法理解。
今天终于把怀素自叙帖写完了。当然还是先写赵孟頫的福神观记。 怀素的自叙帖被誉为“中华第一草书”。其真伪辨别了很长时间了。还是没有定论。根据最新的科学测定,说明作品不晚于北宋。这只能说明这是北宋以前的作品。并不能说明是不是怀素的。没有人能够笃定地说不是临摹的。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就是行笔的速度很快。如果是临摹,字里行间会透出笔接触纸张时的速度以及临摹人的心里是不是犹犹豫豫的。行笔的速度之快排除了一些临摹的可能性。
今天时写福神观记得第五天。今天墨汁掺水太多。墨较淡。 继续怀素自叙帖。